?
中國的演員,東北的場景,卻是很日式的風格。說話、吵架、穿衣、生活習慣,完全都不東北,胡歌客串了一下超級渣男,差點沒認出來,以為會打架,還是沒有,也不太東北。因為導演是巖井俊二,風格依然很《情書》,雖然《你好,之華》講的故事是發(fā)生在中國人身上。
如果架空地域背景來看,還是沒問題。無論演員表演、故事節(jié)奏、剪輯,呈現都行云流水。不過秦昊飾演的尹川說同學會上就認出是之南是之華,后面兩人寫信回信,尹川又直接跑來找之華,這個過程轉換處理得還是欠自然。
周迅、秦昊穩(wěn)定發(fā)揮,幾個小演員的表演,帶來驚喜,鄧恩熙、張子楓相當于是一人飾演兩角,既演現在之南、之華的女兒,又演過去之南、之華的少年時代。她們與尹川相遇哭憶之南遭遇的那段,是全片的情感高潮。
本來是部略沉重的電影,因為有較多生活化的細節(jié)處理,讓人能感覺到詼諧和趣味的部分。比如周迅和杜江吵架后送兩只對話杯,并找來兩條大狗;周迅把信遞給婆婆(吳彥珠飾),故意強調又強調,吳彥珠明明很在意故意裝作不在意;還有周迅見秦昊來了,急忙找唇膏的情景,等等。
之華其實不是女主角,之南才是。以一個美人一生多舛的命運串起幾代人的群像。之南那篇中學畢業(yè)時的講稿是全片點睛之筆:“每個人都走在自己獨特的人生道路上,有的人能實現夢想,有的人不能?!彪y道之南那么年輕的時候就一語成讖?
藝術的美,是把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。但為什么之南要把這篇講演稿變成遺書傳給睦睦和晨晨(她的兒女)呢?
說回導演。大家可以設想一下,假如這個劇本不是由巖井俊二來拍,而是換一個普通的中國導演,最后的效果會是什么樣?我能想到的詞是,尷尬和狗血。
巖井俊二的功力就在于,他能夠以舉重若輕和自然流暢的手法,將初戀的感傷和青春的懷舊娓娓道來,把觀眾帶入故事的情境中,以至于喉嚨哽咽、眼眶潮濕。
《你好,之華》的劇情幾乎是《情書》和《四月物語》的混雜式翻版——拒絕與被拒絕的愛情命題,從校園到社會的人生變故,死亡的憂傷與愛之永恒的輝映,形成了一種濃烈的生命感悟。
尤其是那些熟悉的場景:坐在白色窗簾下的男孩、放學后在街頭漫步、圖書館的工作、夜燈下反復修改情書......組成了校園生活交響曲。這是我們最初認識的巖井俊二的樣子,即便現在他換個場地,換一群人,還是那股味道。
可惜的是,我們的環(huán)境不是很爭氣,缺少日本城鎮(zhèn)那種干凈靜謐的氛圍。影片中有大量的外景,但街頭顯得骯臟雜亂,置于冬日的荒涼中,更顯頹廢。也就是說,花很美,但花瓶差點。
胡歌扮演的浪子形象,在人物關系邏輯上缺乏說服力。后廚切白菜的,很難與女大學生發(fā)生交集,起碼也得是個打飯的吧。他能娶到之南,很可能是在身體上動了粗。以之南的圣女性格,只有以自毀來祭奠純情。
周迅在片中發(fā)揮的地方不多,她與扮演自己小時候的演員,在性格上差別太大,從搞怪到淑女,形象不夠連貫。片中,她基本上是個串聯型的角色,像報幕員一樣走場的,角色的魅力也就平淡了些。
晨晨在母親去世的反應,和《海邊的曼徹斯特》中的少年一樣。一開始,他們不相信這件事,或者是自動排除了,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后,被某個事情觸動,就會陷入崩潰。這是片中最動人的地方。
愛情片永遠會有市場,關鍵是如何創(chuàng)新,如何定義風格?!赌愫弥A》在巖井俊二的作品群里不算是最好的,但是對于國產愛情片依然有啟迪。有時候,并不是越濃烈的表達越好,而是如何把濃烈化為平淡自然,要像水一樣,輕輕地流入心里。
法律聲明:近期發(fā)現有其它公司或網站抄襲復制我公司高娛文化傳媒(上海)有限公司發(fā)布的原創(chuàng)文章,我公司再次嚴正聲明:任何復制及發(fā)布我公司高娛文化傳媒(上海)有限公司案例及原創(chuàng)文章的行為均屬違法行為,本公司高娛文化傳媒(上海)有限公司將保留法律追訴權。